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名单发布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八成

2025-10-30 09:33:48 南方日报
A- A+ 28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广东头部企业正奋力突破传统增长天花板,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10月29日,《2025广东500强企业发展报告》与《2025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相继发布。

两份报告均显示,广东头部企业以创新为引擎,不仅推动营收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更将研发资源持续投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速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突破”跃迁。

规模跃升▶▷

营收和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

过去一年,广东500强企业攻坚克难、深耕主业,展现出穿越周期的韧性和创新发展的活力。

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5广东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平安、华润、华为、南方电网、比亚迪、腾讯、富士康、招商银行、美的、广汽位列前十,构成广东经济的头部阵营。

纵观2021至2025年间,广东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从16.73万亿元持续攀升至19.36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2025年增速为3.36%,较2024年的0.37%明显回升,显示出较强的周期韧性。

资产规模同样稳步扩张。2021至2025年,广东企业500强资产总额从56.62万亿元持续扩大至68.33万亿元,五年间累计增长超过11万亿元,显示出企业综合实力持续夯实。

“硬指标”稳步增长的背后,企业的创新投入成为关键驱动力。2025年广东企业500强研发费用总额达到5849.61亿元。

可见,广东头部企业正将创新资源更多投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推动研发活动从量变积累向质变突破跃迁。

结构优化▶▷

制造业结构变革值得关注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也尤为引人关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华为、比亚迪、美的、广汽、广州工控、广新控股、立讯精密、广药、格力、中集集团位列前十。

2025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6.52万亿元,较2024年提升22.5%;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130.44亿元,同比增长同样为22.5%。其中,319家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比2024年增加8家,显示全省制造业企业整体发展动能增强。

盈利能力同步提升。在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盈利企业共435家,占比87%,亏损企业59家;企业净利润总额达4203.4亿元,同比增幅为25.87%。报告特别指出,企业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并不完全等同,部分效益优良的企业营收规模并不突出,显示出质量与规模并重的发展趋势。

制造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更值得关注。在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已达8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四大行业集聚了45.8%的企业。

向高攀升▶▷

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

尽管规模效益与研发投入数据亮眼,广东头部企业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尤其在盈利效率与区域协调方面问题突出。

比如,2021至2025年间,广东500强企业的三大利润率指标连续下滑:资产净利润率从2.63%降至1.75%,净资产利润率从11.73%跌至7.55%,营业净利润率也从8.36%下降至6.19%。这一趋势反映出企业在成本管控、资产配置与产品附加值提升方面面临系统性压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广东500强企业中,珠三角地区企业营收占比高达98.25%,净利润占比98.91%。相比之下,粤东地区各项指标占比均不足0.3%,粤西地区营收占比仅1.08%,粤北地区营收占比0.39%且净利润出现负值。

从城市分布看,在广东500强企业中,深圳以216家企业继续保持绝对领先,广州120家稳居第二,佛山、东莞等形成第二梯队。这种“中心极强、边缘极弱”的格局,不仅制约全省协调发展,更导致创新要素流动受阻。

制造业领域虽在区域协调方面初见成效,在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粤东、粤北地区企业数量均实现7家增长,但根本格局尚未改变。其中,深圳以86家入选企业位居榜首,江门(69家)、佛山(66家)、广州(64家)、东莞(50家)、珠海(45家)、惠州(31家)紧随其后,七市合计411家企业,占总量的82.2%。

面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构建“珠三角创新辐射+粤东西北特色承接”的区域协同体系构想,支持广深等中心城市龙头企业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产业化基地,同时在欠发达地区聚焦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平台。

而在产业层面,尽管广东制造业体系完备,覆盖全国31个制造业大类中的80.6%,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报告指出,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以东莞智能手机产业为例,虽然自主配套率达90%,但在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等高端环节仍依赖进口。

为此,报告建议,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粤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等专项,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同时,加大对量子科技、脑机接口、6G等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创新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