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2025-11-17 09:49:42 南方日报
A- A+ 25

●我国外贸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变,“含新量”的持续提升成为这一进程最显著的特征

●在制度型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供给体系、更健全的产业链生态和更包容的全球化理念,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稳定力量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以制度变革为系统支撑,“含新量”持续攀升,在波谲云诡的外贸形势下开辟出一条破浪前行的“新航道”。2025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22.12万亿元,增长6.2%。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动担当。

创新驱动:中国外贸“含新量”提升的关键密码

我国外贸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变,“含新量”的持续提升成为这一进程最显著的特征。这一转变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动能从传统要素依赖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根本性跨越。当传统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中国外贸通过科技创新、业态革新、品牌焕新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

一是技术创新重构全球价值链位势。技术跃迁通过提升生产要素效率、改变生产函数形态,推动外贸结构向高技术含量方向演进。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为出口产品技术密度的提升,更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位势的系统性重构,即外贸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成本竞争模式,转向以技术、标准和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2025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4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出口总值比重达60.7%,凸显出我国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在重点领域方面,高技术产品表现尤为亮眼:集成电路出口额达1.16万亿元,大幅增长24.7%;汽车出口7983.9亿元,增长14.3%。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效应。

二是数字贸易开辟全球化新路径。民营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和新型贸易模式探索的主力军,活力持续迸发。2025年前10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21.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7%。数字技术驱动的贸易范式革命,使中小企业得以突破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全球贸易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

三是品牌升级传递文化价值认同。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质变。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达到61.3万家。民营企业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同时,在高端制造领域,民营企业出口贡献突出,当前我国接近八成的高端机床、超过七成的锂电池、接近六成的医疗器械都是由民营企业出口的。此外,品牌建设成效持续显现,在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正稳步提升。

市场多元:拓展外贸“朋友圈”的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环境变局与挑战交织、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外贸多元化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方面,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2025年前10个月,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表现分化,其中与东盟的贸易总值同比增长9.1%,东盟持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6%。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9.28万亿元,增长5.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51.7%,成为外贸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此外,我国自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的进口也分别增长5.2%和23.7%,显示出外贸“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有效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应对传统市场挑战。2025年前10个月,我国与美国贸易总值同比下降15.9%。尽管面临压力,但通过构建立体多元的全球贸易网络,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可控变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保持稳定,前10个月对欧盟进出口增长4.9%,部分对冲了其他传统市场的波动风险。市场格局的拓展与深化,彰显了中国外贸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的强大适应能力和回旋空间。

制度创新: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系统支撑

中国外贸的韧性不仅源于技术突破,更依托于制度创新构建的系统性优势。通过构建与创新活动相匹配的制度环境,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了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跨境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自贸区建设等制度安排,为外贸新业态注入持续的制度动力。这种系统性优势包含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也体现着发展理念与制度环境的协同进化。

便利化改革持续深化。今年4月,海关总署牵头会同20个部门及25个试点城市启动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全力推动29项措施落地落实。这些措施进一步营造了更加快捷便利、畅通高效、协调透明的口岸营商环境。加大监管模式创新,措施包括优化出口锂电池检验监管模式,探索“药食同源”进口食品便利通关,以及扩大进口机动车“两证合一”试点等。继续优化通关流程。广东省内海关在此基础上细化了60条具体措施,并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新模式,整合申报流程,显著提升了通关效率。在物流与成本优化方面,通过推广“组合港”“一港通”模式,并实施“境内段运费扣减”等税收优惠,有效降低了跨境物流全流程成本。

民营企业活力持续释放。制度环境的优化,为民营企业这一外贸主力军注入了更强活力。以跨境电商为例,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约2.06万亿元,增长6.4%。其中,出口约1.63万亿元,增长6.6%。民营企业是这些外贸新业态的主要参与者。例如,在跨境电商领域,民营企业凭借其经营灵活性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成为绝对主力。一些地区的民营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以新疆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其民营企业进出口值达3673.9亿元,增长23.4%,占新疆外贸总值的93.5%,对全疆外贸增长贡献率达98%,充分展现了民营企业的强劲动能。

挑战与机遇:在百年变局中开拓新境界

面对全球供应链区域化、绿色规则重构、数字鸿沟加剧等多重挑战,中国外贸正积极开辟新发展赛道,在逆势中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中国外贸企业紧抓全球能源转型趋势,持续扩大优质绿色产品供给,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正从单纯的绿色产品出口向绿色解决方案输出升级跨越。为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新型贸易壁垒,建立行业性合规服务平台已成为外贸企业的重要选择。

金融支持保障体系完善。在金融支持方面,中国正持续完善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根据2025年10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鼓励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立足职能定位,完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增强金融机构跨境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海外布局,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跟随式”服务。同时,鼓励保险机构扩大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开发适合出海企业需求的险种,积极开展再保险业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的《2025年中国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风险指数(SMERI)报告》显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全球贸易的重要趋势,我国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些金融支持措施有效缓解了企业持续生产与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兴市场开拓与新兴业态崛起。从贸易机会方面来看,当前世界各国正积极启动经济刺激及加速计划,对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从海外市场结构上看,新兴市场正在涌现出大量商业机会,其中机械、电力、运输设备贸易额增长亮眼。2025年“SMERI”报告的数据显示,东盟、拉美、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占我国的出口份额进一步上升,比重已超过50%。同时,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为代表的新“新三样”正在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这些新兴领域共同构建起强大闭环,人工智能提供智能决策,机器人执行精密操作,二者又共同赋能创新药的研发与生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外贸正以韧性与创新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明确绿色化、数字化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向,中国外贸正更好地满足世界市场需求。在制度型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供给体系、更健全的产业链生态和更包容的全球化理念,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稳定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