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2月7日下午举行,陈真、张生旋、刘伟东、毕蕾、褚靖、滕琛等15位市政协委员,围绕激发人才动能、推进特色文旅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热点话题,为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建言献策。
市政协主席王开洲,九届市政协主席陈洪辉,市委常委郭才武,副市长李翀,市政协领导张松、彭洪、王红勤、贺军、颜洪、戴伟辉、李秉勇、陈依兰、张宜生在主席台就座。
陈真(民革珠海市委会):支持将珠海科技学院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和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与珠海的城市体量相比,全市拥有驱动发展的创新资源、培育人才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校资源)相对丰富,但遗憾的是,这些优势资源并没有很好地与产业协同。
建议:
聚焦人才链务实提升教育链,构建与人才培养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将珠海科技学院等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珠海城职院等院校升级为职业本科大学。鼓励职业学院(职业教育)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大专,为企业提供强力的实用型人力支撑。
张生旋(民盟珠海市委会):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期限
我市私营、个体经济主体合计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比重超过90%,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民营中小微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加大,产业链中断、供应链受阻、原材料涨价、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依然严重。
建议:
实施多元举措,帮助民营中小微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的期限,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新购置设备等实施更加优惠的纳税扣除政策;延长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的补缴期限,延长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对房屋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涉企保证金实施缓缴政策。
刘伟东(民建珠海市委会):加快设立“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
据统计,2022年,珠海有31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5家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建议:
强化资本要素对接,发挥珠海相关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珠海市属大型国企和“专精特新”产业园所在园区、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创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专注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设立“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毕蕾(民进珠海市委会):大力发展以本土非遗项目为文化IP的大众游艇旅游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998年7月27日,珠海从全世界47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并在10个获奖城市中排名第一。珠海从一个落后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全面改善人居质量的模范。
建议:
启动《西江尾闾生态走廊计划》,大力发展以水上婚嫁等珠海本土非遗项目为文化IP的大众游艇旅游业。
建议申办“西山居国际创意文化节”,设立“西山居国际创意文化街(或城)”,借金山集团的影响力来提高科创、文创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本土文化的独特品质。
褚靖(农工党珠海市委会):构建澳门资源+横琴政策+珠海空间的产业协同新模式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科创产业是珠海、横琴、澳门三地重点发展的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以横琴为纽带,深化珠澳产业共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建议:
构建澳门资源+横琴政策+珠海空间的产业协同新模式。发挥澳门作为国际自由港、单独关税区、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以澳门为珠海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窗口,链接全球高端技术和资本;发挥横琴政策优势和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国内外高端科研资源和科技企业向横琴聚集。
滕琛(致公党珠海市委会):研究出台支持管养主体销售珠海特色产品相关补贴政策
当前,全市上下正围绕市委提出的“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全面发力攻坚,产业集聚加速和城市规模扩展,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议:
打造公共资源网红打卡点新经济,研究出台支持管养主体盘活公共资源的相关保障政策。商务部门方面,研究出台支持管养主体销售白蕉海鲈、横琴生蚝、横山鸭扎包、斗门重壳蟹等珠海特色产品及对口帮扶地区产品的相关补贴政策。
李梅(九三学社珠海市委会):以名人故居为核心打造文化街区
我市已挖掘若干与历史名人相关的文化元素,如容闳代表的留学文化、“红色三杰”代表的红色文化等。但仍有较多历史名人资源尚未发掘、宣传,如中国首位获得西医行医资格的黄宽、美国首位华人执业律师张康仁、英国首位华人会计师容永道等。
建议:
推进历史名人资源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注重名人故居周边环境营造,以名人故居为核心打造文化街区,推动文商旅协同发展;推出名人故居定制游线路,打造文化之旅精品线路,起到串珠成链的作用。
孙毅(台盟珠海市支部):打造全要素、一站式集成电路芯片检测分析平台
我市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二,具有区域优势领先地位。高端分析检测服务对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至关重要,高效、快速、便捷和要素全面的分析检测服务有助于我市设计企业在全国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
建议:
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以打造全要素、一站式集成电路芯片检测分析平台为目标,由政府、第三方检测机构、集成电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四方”共同投入设备和资金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整合配置资源能力强的优势、第三方检测机构和集成电路企业专业技术强和对接市场的优势、高校科研机构技术人才贮备和技术研发优势,高起点、高规划打造平台。
言登峰(珠海市工商联):健全珠澳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体系
珠海和澳门在应急处置方面可谓“唇齿相依”,但两地在面对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时,会出现物资流通、生产供应阻断等方面问题。因此,建设独立而专业的应急处置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城市安全治理的现实需要和根本举措。
建议:
政企联合建立珠澳应急产业园,打造珠澳应急物资供应链平台,围绕应急需求的物资、装备,进行研发、生产及物资储备与人才培育,打造应急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园;建立珠澳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形成包括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培训、职业专业培训、学历教育以及相关咨询服务在内的较完整的应急服务体系;建立珠澳应急物资供应链平台,在保障急时所需的同时,也能促进民营企业产品的经营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陆薇(珠海市知联会):充分利用大湾区优势助力珠海文旅融合发展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在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基础,但是在文化融合旅游方面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建议:
珠澳城市协同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旅游领域共建共享,对于提升自身产业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的建设。珠海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充分结合国家政策指引、湾区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基础优势资源、珠澳城市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文化和旅游两大主题开展多产业协同推进城市建设的目标方向,通过“景观带、古村落、产业群、海洋长廊、度假区”五个维度建设实施,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知名文化创意城。
狐志昂(珠海市社科联):建强珠海特色海洋牧场经济链
目前,珠海存在海洋牧场产业化开发不足、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等问题。
建议:
做好市级层面顶层设计,为建强珠海特色海洋牧场经济链提供组织保障,将海洋牧场作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平台,确定国家级和市级海洋牧场建设目标;坚持市场化导向,全力推动海洋牧场产业化开发,出台市级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意见,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扶持实力企业建设一批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鱼类贝类增殖型和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立体化海洋牧场,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养护型海洋牧场+企业主导增殖休闲型海洋牧场”发展格局;补全产业链条,着力推动形成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
程因(珠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完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量多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建议: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强化经费保障,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整合和统筹保障力度,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和实训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工资分配和激励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教育质量保障,打造构建第三方评估机制的良好需求环境,给予资金补助、授予官方许可证书、采用评估结果等方式大力扶持新兴评估机构的发展,职业教育界、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专家共同参与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实用性,引导职业院校自我评估,为学校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陈伟光(珠海市新阶联):深入建设“时间银行”推动志愿互助养老服务
珠海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养老服务方式及服务资源的凝聚、开拓、运作及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的困难。
建议:
结合我市现有养老服务规划,全面深入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在坚持公益性、互助性、激励性、持续性的原则下,积极推动和发展互助养老新方式,逐步将“时间银行”发展为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发展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新应用;构筑“政府主导、通存通兑、权威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细化“时间银行”中具体时间的管理与发放;依法依规,制定全市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行制度、标准及规范等,统一实施、集中管理。
颜远港(澳门珠海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打造澳珠美食极点城市
澳珠美食传承了岭南粤菜饮食文化的渊源。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和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布局下,打造澳珠美食极点城市已成为迫切的现实要求。
建议:
探索将澳门餐饮品牌总部引进珠海,打造全新澳珠极点美食产业链,珠海可发挥各类产业园、养殖基地、粤菜师傅等产业和人才优势,与澳门餐饮业强强联合,尝试摸索具有珠澳特色的“澳门美食+珠海厨房”联合产业链;探索将珠海餐饮供应链引进澳门,将澳珠美食输送到葡语系国家;创新思路打造“澳珠美食节”,突出美食的文化附加值,培育和提升澳珠特色美食街区,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有内涵、有品质、高成长性的以“新派粤菜”为底色的本土美食品牌企业,打造澳珠餐饮名菜,提升澳珠美食知名度和传播力。
丘昌贤(香港珠海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深化珠、港机场合作,推动两地产业提升
积极推进珠、港机场在客货运、航空产业等领域的深化合作,以充分发掘港珠澳大桥的社会、经济价值,推动大湾区高端产业集聚,最终实现粤港澳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建议:
打造珠港航空产业工业园,逐步开展如基地维修、高端零部件生产组装以及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在内的深化合作项目;发展珠港国际客运项目,实现两地优势客源互引,打造“经珠港飞”国际联程转运项目,将珠、港机场互补的国内、国际航线资源优势相结合,通过“经珠港飞”国际联程转运项目将内地旅客引流至珠海机场,经由港珠澳大桥输送至香港机场,再抵达旅客最终的国际目的地;发展珠港国际货运业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水产品集散、交易和配送中心,构建“经珠港飞”空运物流合作新模式;打造湾区航空人才孵化平台,提升航空发展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