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不断夯实我国经济发展根基、增强发展安全性稳定性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举措。
从国际比较看,大国、强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于具有较强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从自身发展看,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必须依靠强大国内市场,做到内部可循环,才能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确保极端情况下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和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纵观世界大国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可控的内需体系。大国经济都是内需为主导,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意味着更多创新场景、更低创新成本和更高创新收益,新产品、新技术通过大规模应用和持续迭代,有机会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就在于超大规模市场和创新驱动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有效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加快了技术迭代更新,推动了需求扩大升级。
我国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
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我国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
拓展增量,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一是促消费上规模优结构。继续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并推广经验,“以旧换新”政策补贴在加大规模基础上从耐用品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领域,更好发挥财政对提振消费的支持与引导作用。二是扩投资提升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通过城市更新行动释放存量资源红利。三是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加强民营企业融资政策支持。
提升效益,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一是以资本金带动市场化信用融资。打造全方位资本金注入再融资体系,高效开展产业项目再融资,增强融资信用,以获得全方位信用融资。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适度匹配并均衡布局各地区专项债支持跨区域项目建设,着力弥补基本公共服务区域间、群体间差距,重点投向县域医疗、乡村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提升综合效益。三是全面推动投资于人。以人力资本带动资金循环增效,将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担保依据,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
畅通循环,深入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全面推进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建设。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按照“五统一”(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的要求,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破除各种市场障碍,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二是以数智化推进跨区域市场整合。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围绕开办企业、财产登记、税务、信贷、贸易等区域间要素流动涉及的问题,推广电子证件、电子印章、电子发票、区块链确权等,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全电子综合企业登记平台、不动产登记电子平台等跨区域产权流动平台。三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既要规范政府行为,防范不当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灵活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及时出手,坚决遏制低价恶性竞争、企业账款严重拖欠等行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正确引导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