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以科技创新赋能大湾区服务型制造

2025-11-17 09:50:47 南方日报
A- A+ 22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全方位、深层次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它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重塑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源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家战略使命。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制造模式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而以服务型制造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其核心,正是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实现价值链的合理重构与能级跃升。

深度融合是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使全球制造业竞争态势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产品+服务+数据”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竞争。相关研究表明,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全方位、深层次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它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重塑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源。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这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微笑曲线”低端锁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独特优势,珠三角地区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港澳地区则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和现代金融业。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简单的产业对接,更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大湾区这一最佳试验场上的更深入的实践,形成“广东制造+港澳服务”联动发展新格局。它客观上要求必须打破边界,让科技创新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成为产业迭代的引擎;让产业需求不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技术攻关的导向,促使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创新机制

服务型制造的价值链嵌入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创新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在初始阶段,服务要素以附加形式嵌入制造价值链,主要表现为售后服务、安装调试等基础服务。随着协同创新的深入,服务嵌入向“制造+服务包”转变,提供包括融资租赁、远程监控等增值服务。在高级阶段,服务不再仅仅是产品的补充,而是驱动价值创造的核心,进而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定制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创新模式。

这一演进过程中的协同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技术协同表现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工艺深度融合;流程协同体现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流程的再造与优化;价值协同则实现了制造企业、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的价值共创与共享。例如,华为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从研发到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服务;格力电器从空调制造商向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深圳大疆销售无人机硬件,更通过提供航拍解决方案、软件算法服务和应用平台,创新性构建了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体系。这些生动实践均是服务型制造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升级需要把握这一协同创新规律,推动服务型制造从初级嵌入向高级融合演进。

“四轮驱动”融合生态推动服务型制造跃升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起强有力的支撑生态。基于以往研究,现提出构建以“科技驱动、产业联动、要素协同、制度推动”为核心的“四轮驱动”模型。

强化科技驱动,打造创新策源地。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不是“制造+服务”的简单叠加,其背后是技术范式的根本性变革。要整合大湾区内的国家实验室、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及企业研发中心力量,围绕工业软件、核心算法、智能传感器、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鼓励“揭榜挂帅”,让更多创新主体参与到面向产业实际需求的技术创新中来,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无缝衔接。

深化产业联动,构建协同发展圈。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11座城市中占有9座,更要继续勇立潮头,将自身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与国家的战略意图紧密结合,更好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使两者达到深度融合。要支持链主企业、平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放应用场景,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融入全球服务型制造网络。同时,要积极发挥港澳在现代金融、法律、会计、咨询、检验检测、国际贸易等高端专业服务领域的优势,为制造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粤港澳服务+全球市场”的新发展格局。前海、横琴等合作区已在跨境专业服务准入方面率先破冰,为“澳门资本+珠海空间+深圳技术”等联动模式提供了试验场。

推动要素协同,畅通创新血液循环。服务型制造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更源于持续的服务、交互和用户体验,其关键在于促进人才、资本、数据、知识等创新要素在粤港澳三地高效便捷流动。要探索建立大湾区统一的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和交易流通体系,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创业投资,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和培育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制度推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粤港澳大湾区树立高质量发展典范、塑造参与全球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意味着不仅要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更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要加快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在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政府采购等方面先行先试。出台鼓励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专项政策,对研发投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尽力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YYJ06)、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3年度课题(2023GZGJ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