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一粒稻种背后的增产致富“账本”

珠海探索整村“统种同种”新模式,变“碎片耕种”为“规模经营”

立夏刚过,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农艺师陈彪蹲在田垄里,手持长杆轻轻扫过稻苗,看见没有小虫飞起,满意地点点头,“整村施行‘统种同种’后,病虫害果然减少很多。”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以往,各家种植的水稻品种不一,且习惯用自留种,不仅容易出现品种退化、影响病虫害防治,还导致产量降低。

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整村“统一稻种,同步种植”(即“统种同种”)模式后,珠海将整村零散“小田”整合成“大田”,不仅让农户用上高产的优质水稻种,还能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预计每造每亩节省农机作业成本150元,增产100至200斤,亩均折合节本增收250至390元。”陈彪介绍,“统种同种”让良种良法良技等新质生产力充分赋能粮食生产,开辟出一条乡村振兴新“稻路”。

“统种同种”提升害虫防治效率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眼下正是水稻“两迁”害虫的关键防治期,也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时期。一大早,陈彪就乘车前往珠海市斗门区巡视稻田,“尤其是实施‘统种同种’的7条村,有的已经打过农药,还不清楚效果好不好。”

抵达小托村之后,蹲在稻田里眯眼看着眼前成片的秧苗,陈彪悬着的心才暂时放下心来。他一根根拨弄郁郁葱葱、长势统一的秧苗,发现以往常见的害虫,终于销声匿迹了。

“今年的害虫防治效果好,离不开整村‘统种同种’的开展。”陈彪分析说。

小托村位于珠海市白蕉镇北部,依山傍水、生态环境良好。然而,与多数岭南村庄一样,小托村的耕地也被分成零散的“小田”——除一两个种粮大户外,其余的30多户村民共同拥有120亩“口粮田”。

“以前村民都是各种各的,用的都是自留种,播种时间、品种也都不一样,长起来参差不齐,难以统一开展植保防治作业。”小托村村支书吴庆光说,碎片化种植既影响托管服务效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又制约了水稻单产和品质的提升。

不远处的沙石村也面临相似情况,村里多达300多户村民,却只有400多亩稻田。

“村民人均耕地少,通过机械收割时,难免混杂其他户的稻谷。来年种植时,自家地块的水稻长势都不一样,再加上种子的逐年退化,产量很受影响。”沙石村村委会主任黄买悦介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珠海市内大部分的粮食生产村仍将耕地分作“口粮田”交村民分散耕种,种植地块零碎,村民习惯于使用自留种种植,村民在选择品种时更侧重于考虑成本和个人口感喜好。

这种模式下,因为种植品种各异、种植时间不同,喷洒农药的时间也不一样。陈彪介绍,“这边打药,害虫往那边飞。等那边打药时,害虫又飞回来了,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统种同种”成为了提升亩产的突破口。

实施“统种同种”模式后,“散田”变“大田”,水稻长势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统一在关键期喷洒农药,害虫防治效率、防治效果大大提升;统一品种和标准化生产,让农药、化肥等农资的使用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避免了因品种繁杂、生长阶段不同而导致的农资浪费,降低了农资采购成本。

不仅如此,“统种同种”模式下,农户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同步开展“耕、种、防、收、烘”等农业生产活动,有利于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如合理密植、精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亩均节本增收250至390元

广东,“七山一水两分田”。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存在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耕作模式,农民通常仅拥有“一亩三分地”。这些分散的口粮田是村民的口粮保障,也是制约全省地市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突破瓶颈,珠海市在开展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基础上,率先探索整村“统种同种”模式,让水稻种植散户组团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珠海虽不是水稻种植大市,但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96%,达到全省第一。“目前绝大多数农户已经选择耕种收机械化服务,实施整村‘统种同种’模式仅是把分散开展转变为同步开展,不需要增加设施投入。”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唐贞介绍。此外,珠海市每年均安排资金储备水稻应急种子,可以通过盘活市级余量应急水稻种子,为推进“统种同种”提供良种保障。

诸多现实条件,让珠海拥有率先“破题”的物质基础。

而针对农户种植习惯各异,对新品种有顾虑等问题,珠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种植户率先参与,同时根据村民意愿选定优质品种,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在小托村,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农技专家,为村民准备了5锅不同品种水稻做成的米饭,供村民品尝挑选。

最终,“南晶香占”丝苗米脱颖而出,成为“统种同种”主推品种。

陈彪介绍,“该品种具有口感好、米质优良、抗倒伏能力强、便于留种等诸多优点,不仅能节约种植成本,还能明显提升产量。”

数据显示,去年珠海水稻单产为384.19公斤/亩。“通过在多地开展的‘南晶香占’种植试验表明,该品种早稻平均亩产为443至466公斤,加上今年采用高产密植技术,预计今年每亩可增产100至200斤。”陈彪说,再叠加每造每亩节省农机作业成本150元,最终亩均折合节本增收能达到250至390元。

截至目前,珠海首批7个“统种同种”试点村共带动1400户散户0.22万亩农田“组团致富”,并吸纳了16个村进入试点预备库。

“冬闲田”变“致富田”

粮食要靠农民种,种粮需要赚到钱。

珠海市粮食种植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农业收入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社会认可度不足,仅靠“统种同种”产生的收益,很难打动农户。

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珠海系统构建起政策激励、统种增效、精细管理、科技赋能、设施保障“五维协同”机制,实现从“小田散种”到“全域协同”,探索出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增产增效的新路径。

2022年,珠海明确在当地种植水稻每造每亩补贴300元的基础上,对连种两造水稻的每年每亩叠加奖励1000元,对抓粮食生产得力的村每年奖励1万元。

此外,珠海还实施农机作业补贴、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政府统一配送、粮食政策性保险保费全免费等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种粮和基层抓粮的积极性。

受扶持政策激励,农户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部分原来种植苗木、草坪的租约到期地块改种水稻。

通过“良种+良法+良技”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模式,珠海累计完成盐碱地治理约1.8万亩,推动万亩盐碱地变身“丰产田”,实现水稻增产240万斤。

在可用耕地减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考验下,珠海粮食播种面积仍在大幅增加:2024年全市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和单产全面增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量居全省第一,较2021年增长39%,为粤港澳大湾区粮食安全贡献了珠海方案。

除破解小农生产困局之外,珠海还在统筹规划稻田农旅项目,因地制宜推广“优质水稻+经济作物”“优质水稻+赏花类绿肥”轮作模式,让“冬闲田”变“致富田”,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冬闲田出租,又可以让村民每亩增收约300元。”唐贞举例,近两年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新村村利用稻田冬种油菜花,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带动消费约500万元,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珠海政企通公众号了解更多
主管单位: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珠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企业咨询热线:0756-2111177
地址:珠海市民服务中心2号楼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