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广东如何发挥好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构筑起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日前,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召开,精准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成长的烦恼”,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找准下一步工作重点,推动形成务实行动。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落实省委部署,推动多方合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最新举措。接下来的2025年第三季度,聚焦传统产业“三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优化发展环境、高素质人才引育等内容的6场专题会议还将接连召开,深入研究我省产业发展优势,系统梳理卡点堵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有话直说▶▷
10位代表就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这是一场有话直说、谈真问题的会议。
“我想结合企业经历,尤其是初创时期‘九死一生’的经历,简单讲4点想法。”会上,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田雪松刚一发言,主持人便请他开门见山谈问题:“请你的发言突出问题导向,再就是谈一下建议,好不好?”
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具备雄厚基础、强大底气。如何更好解决迅猛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卡点?
会上,10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研究机构代表就加快推进我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轮番发言,内容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干货十足。
“广东虽然企业多、产业大,但在强大的计算中心和服务器方面还有差距,规模还不够大,算力分布比较分散。”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苗伟直言,广东的算力建设要赶紧上规模、提比例,建议设立专门的“算力发展基金”。
除了关注技术攻关瓶颈,与会代表聚焦场景应用赋能有待挖掘的共性问题提出建议。例如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等纷纷建议,打造标杆场景、建立分级场景清单降低中小企业门槛、建设具身智能大模型数据采集等公共平台……
围绕人才和资金支持有待“再加一把劲”的难点痛点,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周雪峰建议,强化长线资金保障力度,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建议,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及政府引导基金中设立专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成联合体,聚焦垂域大模型、具身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
在这场3个多小时的会议上,各方集思广益,带着深入调研、一线实操的思考体会共谋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交流▶▷
省政府7个部门当场回应
这是一场深入交流、积极回应的会议。
10位代表发言的同时,来自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7个部门及多个地市人大的有关负责同志认真听、随时记,一些问题建议得到政府部门当场回应,一些将梳理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加快形成解决问题的举措。
“通过凝聚各方力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今年1至5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12.47万套、416.98万套,同比增长33%与8.2%,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向大家透露最新进展,对不少发言代表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回应。
针对广数集团副总经理李学军建议要“规划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拓斯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提出,我省在大模型开源贡献方面相对不足、工业场景适配性不强等问题。曲晓杰回应称,全省目前已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广州、深圳先后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接下来将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珠三角核心地市为重要支撑,粤东、粤西、粤北三大区域地市协同联动的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同时完善人工智能硬件、软件、终端、应用等生态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生态建设。
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波表示,建议制定省市协同推进的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立法计划,构建“1+N+X”法治保障体系。其中,“1”是推动制定一部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并将机器人产业纳入该条例进行综合考量;“N”是针对数据要素保障、深化场景应用、强化行业赋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构建包含N项专项法规的矩阵;“X”是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产业特色与实际需求开展立法探索,指导和支持地市结合区域产业开展X项特色立法。
同题共答▶▷
凝聚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是一场同题共答、多方协力的会议。
与会人员都有一个共识:广东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企业数量最多的集聚区,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进一步集成政策、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来解决突破。
会上,各方提出很多意见建议,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不少好政策在落地见效上与企业期盼还存在“温差”。
对此,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学习、吸纳、借鉴省人大常委会调研报告中提到的建议和各位代表、企业家的发言,精准发力,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加快规模化应用、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调研组将在调研形成的问题清单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梳理,形成专项任务清单,紧盯不放、督办落实,推动加快完成重点目标任务。今年11月底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专题询问时,将对职能部门相关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合力助推产业发展向优向好。此外,还要紧抓机遇,强化各方协同,发挥好企业“主力军”作用、专家学者“智囊团”作用、人大代表“连心桥”作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成绩单”
●今年1至5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12.47万套、416.98万套,同比增长33%与8.2%,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全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形成“芯片—算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珠三角全链条竞争力优势明显
●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1个和优秀场景99个
●截至目前,全省已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两批共5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一批48个“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形成示范效应树立各行业领域应用标杆
●省教育厅确定19个案例为我省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遴选智慧农业应用典型案例50个
●省卫健委遴选出广东各医疗卫生单位“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案例共28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