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经济大省广东肩负挑大梁责任使命,更应坚持“五个更加注重”,努力开辟海洋经济发展新路。要从向深向远要纵深、向新向质要动能、向内向外要联通,三大路径协同推进,为加快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强劲动力。
向深向远要纵深,全面拓展蓝色发展新空间
从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不断拓展广东产业发展空间和战略纵深”,到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拓展新空间”,充分说明向海拓展新空间、挖掘新动能始终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促进形成点上开发、适度聚集、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
当前,深海已成为各国争夺战略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阵地。打造海上新广东亟须把发力点向深远海延伸、向大洋极地拓展,全域释放空间潜力。一方面,要走向大洋、角逐两极,抢占深蓝高地。高标准建好用好极地综合保障基地、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依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范围从近海延伸至深海、极地。加大对南极科考研究、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极地深海领域支持力度,全面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另一方面,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全域释放空间潜力。统筹“陆—岸—近海—深远海”空间优化布局,形成“研发在陆、制造在近、应用在远”的产业空间链条。加强珠江水系内河航道建设,进一步优化内河港口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飞海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内陆市县加快嵌入海洋产业链。
向新向质要动能,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今年6月出台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把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任务推进。而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协同。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科技兴海与产业强海双轮驱动,不断挖掘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自2018年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连续7年累计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280项关键技术瓶颈,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有力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面对国际海洋科技革命与产业竞争加剧的形势,广东亟须加速突破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壁垒,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上产业集群”,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区和实践地。一方面,向科技创新要驱动力,持续拓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全序列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等重大平台以及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大科学装置,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加速海洋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另一方面,向深远海要生产力,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增长的强度与韧度。依托海岛探索建设深远海养殖保障基地,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打造“粤海粮仓”。加快推动海上风电深远化、规模化发展,深化大容量风机等技术研发应用。聚焦深海基因等具有引领性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与落地。
向内向外要联通,积极构建海陆一体战略通道
当前,国际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增加,海洋作为联通世界的主要桥梁以及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广东紧邻连接亚、欧、美、非等主要经济体的国际航运主干道,拥有外向型经济的深厚根基和通达全球的世界级港口群,同时毗邻亲近港澳、内接广袤腹地、侨民遍布五洲,深度挖掘海洋的要素联通、协同纽带、制度创新等功能价值有基础有优势。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全面塑造海洋合作新优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重点打好“三张牌”。
打好“开放牌”,构建环南海经济圈核心枢纽。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共建伙伴,深化港口航运、临港经济、海洋渔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快在各国沿海地区建设分布更广、功能更全的合作产业园区,加快缔结友好港口、促进通关便利化等。
打好“港澳牌”,高质量建设“黄金内湾”。充分发挥大湾区制度优势,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资源、平台向“黄金内湾”沿岸集聚,合作发展高精尖海洋新兴产业和航运金融、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完善大湾区“硬联通”,形成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多元化的互联互通格局。
打好“协同牌”,深化省际区域合作。强化与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协同,深入构建粤桂琼、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加快提升粤东粤西港口群综合服务能力,高质量建设汕头、湛江等临港经济区和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等平台;积极提升中欧班列、珠江—西江黄金水道运能,拓展面向西南、中南腹地的海铁联运和内河运输网络。
作者系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