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步入尾声,珠海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为冬日的南海之滨添了一把火。
此次现场会采取交叉调研和集中开会的形式进行。前期由珠海市领导分别带领区镇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5个调研组,带着问题、奔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前往金湾、斗门、万山12个镇开展全面深入的交叉调研。
“县”在抢抓机遇、“镇”在释放能量、“村”在华丽蝶变。
现场会上,香洲、金湾、斗门、高新、万山作了综合汇报,各部门各单位的代表围绕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发展强村富民产业、盘活闲置农房、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港澳青年投身乡村创业等方面作了专题汇报,并播放了工作专题片,市领导分别点评并提出意见建议。
透过发言者拿出来的一份份数据、一项项突破,得以窥见一个城乡、区域、海岛发展更均衡,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的新珠海。
让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珠海将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县域强
打造未来产业培育空间
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县域振兴是关键。
在珠海,县域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物理空间,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布局与壮大的承载空间。
今年以来,珠海市坚持制造业当家,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作用,实体为本推进产业强区,强化各区产业协同、一体谋划,推动各区形成互有侧重的产业分工布局,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县域这个战略支点全面强起来。
在珠海市香洲区“模数空间”展示区,AI智能为人们打开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空间。作为珠海首个大模型应用高地,“模数空间”集技术研发、模型应用、数据交易、算力服务、展示交流为一体,打造成为未来产业培育空间。
以一域窥全局。香洲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县域经济持续壮大。
“今年,香洲区通过抓项目、抓园区、抓招商、抓服务,预计GDP突破2000亿元。其中,1—11月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92.04亿元,增长7.2%,连续32个月高于全国全省,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拉动率全市第一。”香洲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庞前聪说。
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珠海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显现。
珠海高新区则突出“又高又新”抓产业,提升“3+3+1”现代化产业体系。
“前三季度,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43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全市第一,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集成电路产业园聚集迈为、天成等重点企业,总投资超200亿元。”珠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适剑说。
目光投向蓝色海洋,伶仃洋面正在奏响“海洋牧歌”。
今年以来,珠海全产业链建设海洋牧场,高质量建设外伶仃、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格盛1号”实现产业化运营,“九洲一号”养殖工船、“伶仃牧场1、2、3号”等智能养殖平台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启动首批海上试验。
“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洋牧场迅速壮大,海岛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可观可感的提升、可及可享的实惠。”万山区党委书记赵力透露,今年1—11月,万山区接待上岛游客近17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0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
镇域兴
城市能级量级再跃升
乡镇,是联城带村、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也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可以说,镇街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枢纽,是区、镇、村三级联动跃升的“腰部力量”,更是珠海城市能级量级再跃升的希望所在。
现场会上,金湾区委书记梁耀斌提到:“今年,金湾区镇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四个镇全部入选全国镇域经济500强。”
与此同时,金湾区红旗镇被省住建厅选为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样板,平沙镇砖瓦房项目入选省首批美丽圩镇建设运营典型案例。三灶镇成功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木头冲模式”,亮点频频。
斗门区“1区1镇32村”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镇村,是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今年,斗门区高标准建设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推动斗门镇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斗门旧街综合提升工程等19个示范点项目加快建设,建设全市首个海鲜主题夜市,打造‘白藤渔乐圈’IP,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持续增强。”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说。
从东部到西部,从金湾到斗门,从陆地到海岛,珠海“镇”在释放能量,持续“破圈”。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珠海聚焦新型城镇化,推动镇域提质提能,擦亮乡镇人居环境底色,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成色。
为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圩镇,珠海加快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建成美丽示范主街23条、美丽乡镇入口通道22个、美丽圩镇客厅18个,打造南屏镇北山国际村等历史文化新名片。
作为“百岛之市”的一张亮丽名片,珠海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特色海岛镇,高标准编制出台“百千万工程”现代化海岛特色镇三年行动方案、桂山岛海岛新样板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出台海岛民宿管理办法,村居民屋“平改坡”等20个项目建成,桂山岛入选国家4A级景区,打造桂山运动船艇、担杆潜水、万山海钓三大水上运动基地,1—9月万山群岛游客增长12.36%,担杆“零碳岛”新能源项目建成使用。
珠海海岛“镇兴”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在珠高校资源。
现场会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珠海校区综合党委书记刘梅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充分发挥综合性高校的人才、学科、科技优势,结合万山镇实际需求,重点推进‘万山镇海洋文化与旅游业态提升’‘万山镇城乡规划’‘万山测试场建设’三大项目,持续为万山镇在海岛旅游、城乡规划、海洋经济等领域提供坚实技术和智力支撑。”
刘梅透露的一组数据,折射出高校赋能“镇兴”的成效。其中,万山镇海洋文化与旅游业态提升项目从交通系统、解说系统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入手,通过调整交通系统,仅观光车收入年增超过150万元。
镇街美起来,产业也兴旺起来。珠海做大做强中心镇,做专做精专业镇。
“镇域经济500强”,是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今年,珠海乾务、南屏、白蕉3镇新“闯进”“镇域经济500强”,镇域迸发活力、激发势能,实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乡村美
集成式改革助推富民增收
镇村联动,城乡一体。
在“百千万工程”带动下,珠海奋力闯出发展新路子,蝶变共富的“愿景图”正加快变为“实景画”。
在斗门区莲洲镇福安村,2栋11层的公寓楼拔地而起,显得格外醒目。这是珠海市着眼破解农村人多地少、宅基地供需矛盾突出问题,通过“多户联建”方式建设的“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
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关键是要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将目光移至珠海最西端的南水。
“今年,我们直面1053亩集体留用地指标历史欠账问题,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飞地抱团’联动‘镇、村、企’高效合作,创新打造‘惠农模式’,预计新集体经济组织2024年实现总收入4578万元,同比增长20%,推动强镇兴村富民和镇域功能提升全方位发展。”南水镇党委书记程强说。
在南水,“抱团发展”是如何实现“1+1>2”的效果?
原来,南水镇引导荷包、南场等10个村集体共同出资组建惠农公司,在实践中,各村以留用地指标入股,主动融入“产城融合”建设,盘活留用地指标573亩和海洋2.7万亩,从而得以吸引社会投资约30亿元,推进海洋养殖等项目21个,建成惠农商业综合体等项目6个,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增收约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解决500多名“上岸渔民”“家门口”就业难题。
变散为聚、集约整合、高效利用,合作开发实现富民增收,是珠海基层一线涌现出的生动改革案例。
当前,集成式改革为珠海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加快形成。
透过这场现场会,与会者深刻认识到“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全域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工程、接续历史人文的文明工程、优化山水环境的生态工程、磨砺锻炼干部的培育工程、深化干群联系的党建工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百千万工程”不断激发促进珠海城乡融合、陆岛共美的澎湃动能,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明年是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珠海提出,未来将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好区、镇、村三大层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提供有力支撑。